南北两部,彻底沦为了大汉的狗。

而解决战略的麻烦后,西域贸易的丰饶利润更令大汉朝廷大开眼界——以桑弘羊的话说,这叫“中国以一端缦,得匈奴累金之物”,中国两尺的丝绸,可以换价值千万钱的黄金,这买卖还做不得?至于什么“骡驴马驼,可使衔尾入塞”,更是朝廷莫大的收获。中国珍贵的驴、骡等畜力,正由此而引来。

这样的收获实在太大太多。也无怪乎历代皇帝口嫌体正直,虽然重农轻商的旨意下了一道又一道,但始终不妨碍朝廷派遣使者到西域沟通有无,乃至在长安、洛阳扩建市场,容纳四方凑集的胡商。

虽然西域道途遥远,能被千里转运到长安、洛阳贩卖的多是珠玉金宝,抑或苏合香、割玉刀等奇珍,于寻常百姓似乎无所增益。但西域胡商随身带来的驴、骡,乃至大蒜、胡椒等香料,以及黄瓜、蚕豆之类的作物,却极大改善了本土的农耕环境,为中国人的味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不可不谓稀世之功】

听到此处,皇帝的眉毛都不由向上一动,竟尔违背了天威不可测的习惯,神色中多了抑制不住的喜悦。

皇帝如此喜不自禁,倒不仅仅因为汉地丝绸那惊人的暴利,更因为天音口风中无意透露的细节——所谓带回一点香料瓜果就算“不世之功”,那朕派人将西域特产的作物尽数取来,岂非可以刷出无穷无尽的偏差值来?

皇帝双眼发亮,自觉已经找出了一条康庄大道。

【当然,有趣的是,桑弘羊这段有关西域重利的表述在汉代并没有引发什么争议——虽然霍光砍了这位经济大师,却很有默契的延续了他的政策;朝廷高调子唱归唱,不妨碍皇帝组织西域都护府来控制商道,甚至派出甘英远赴大秦,试图沟通这个多奇宝、黄金,“有类中华”的富裕大国,建立直接的买卖渠道。

大家可以一起赚小钱钱嘛,没有中间商剥一层皮,多好?

相较于大汉专心赚钱的理念;真正火力全开,痛批汉廷经营西域的反而是大宋——大概是新旧党争中被搞成了魔怔人,旧党不遗余力组织舆论发动攻势,而自带流量的两汉史当然成了影射重灾区;像桑弘羊这样醉心商贸的兴利之臣,更被视王安石的绝佳化身,在史论中被批成“蛆蝇粪秽也,言之则污口舌”,直接搞起了人身攻击。

章节目录